“一模多核”是培育服务品牌的基本方法,布局上明确品牌建设的所有支点,选型上通用一个模式,每个支点运作相同的模式,生成不同的内核,并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布局是关键,选取标准是催熟和凝聚功能;“模”是核心,全程作用又纲举目张;“核”是支点,局部升级又多姿多彩。
具体到医务社工实践,以“全人”服务为目标,坚持“关爱在病床、贴心在门诊”的服务理念,明确“主干密植”模式,与幼年期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当医务社工服务进入成长期时,发展模式转换为“分支出新”模式(注:此不详述)。该模式为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中心首创,为弥补生物医学模式缺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立健全现代健康照顾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探索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一、主干密植模式的由来
从品牌属性分析,医务社工服务是收敛性服务,归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从适应医务社工幼年期发展的特点出发,围绕保护医患双方这一主干,着力布局本土化、标准化、服务链条、义工服务和品牌创建五个支点,具有催熟发展和凝聚发展的功能;每个支点发展都遵循“强干”逻辑,实现该支点作用域的“占满”或“拓展到边”;密植“强干”的形式丰富多彩,分别对应“一组四素”、“一标两线”、“一通三型”、“一主四分”和“一品多牌”。
二、多核发展的医务社工服务样式
各个支点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依序确定组、册、通、主、品为核心,综合运用实务支持、病患支持、家属支持、经济辅助、义工辅助等专业手段,全方位创制医务社工服务品牌,使得“主干”与“多核”建设相得益彰。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患者、院方和政府的好评。
(一)一组四素:深挖医务小组活动本土化的内涵
小组类型上,因地制宜开设多样化活动小组,例如糖尿病小组、工伤互助小组、白血病小组、新父母学堂等;活动周期上,为适应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人流动性较快、出院后返院参加活动不便的现状,灵活设置小组,缩短小组活动周期,尽量安排活动间隔时间在1天至3天,更有利于小组尤其是封闭性小组的发展,也能够更直观地评估组员及小组的效果;活动地点上,将小组活动开进病房。针对一些医院独立活动场地提供难的现状,满足行动不便患者的需要,便利医务人员进场服务,社工突破传统的“活动独立空间”思维,采取开放式小组与封闭式小组并举的方式,在病房开展专业服务;功能划分上,以科室为单位,开展病友互助小组活动,有利于病友间相互关怀、相互激励,共同战胜疾病。
(二)一标两线:深化医务社工服务标准化工作
围绕标准化建设,一抓服务场域线的标准化建设。对去年形成的标准文本,再论证、再修订、再完善,使之更加规范,力求行业通用。这些标准文本,体现在五本医务社工服务手册,即《春暖医务社工服务手册》、《春暖医务社工小组活动经验手册》、《春暖医务社工社区活动经验手册》、《春暖医务社工实务手册》和《春暖工伤知识手册》。目前,我们这些服务手册正在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华东理工大学共同出版,将对本土医务社工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一定的作用。二抓管理场域的标准化建设。按照“岗岗有标准规范、环环有标准对接、人人按标准服务”的原则,对机构服务品质、一线诊疗、业务督导、项目研发、表报管理、财务管理、文化管理等方面,全面细化,力求服务范围明晰化,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
(三)一通三型:配套建立了医务社工服务链条
围绕社工服务链式发展,建立了“三通”机制:一是人本型医患沟通服务模式。更多致力于预防和宣教作用,更多采取个案咨询、即时介入、关系调解等专业手法,建立“三反馈”、“三解答”机制(即向医护人员反馈患者对疾病和相关治疗的态度、情绪以及行为变化情况,向患者解答有关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技术疑问和医院专业能力疑问、治疗收费疑问),全员推广“十个一点”服务法(即嘴巴甜一点、行动快一点、做事多一点、肚量大一点、说话轻一点、脑筋活一点、效率高一点、理由少一点、脾气小一点和微笑露一点),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关怀就医环境,充当医患矛盾的“防火墙”或“缓冲带”。二是媒体型资源联通模式。对特殊病种和非户籍患者的救助方面,春暖社工尝试转向媒体寻求社会支持,充分挖掘服务对象的“新闻眼”,向媒体报料,患者境况一经社会公开后,得以链接和汇聚社会爱心资源,最后将媒体募集的爱心资源递送到服务对象,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跨专业提供服务、多形式表达情感支持的感人服务场景,造福患者。三是并进型功能互通模式。在2012年度尝试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社工岗位叠加项目的双线交织、并进服务格局。通过岗位服务与项目服务分功能错位发展,对接了两套服务,在相互支援中扩大了岗位服务的专业覆盖面,缩短了项目服务的磨合期,提高了岗位服务精细化程度,增强了项目服务的资源链接密度,有利于机构层面叠加两套服务经验与质素,聚焦服务对象,合力提升服务品质。
(四)一主四分:定向发展医务型志愿者服务
以社工引领义工为主线,以党员义工为主导,分社工、分病友、分医护技、分普通市民发展医务型志愿者服务。机构发展全员义工,即全体社工均为义工,有计划、有组织、有周期地服务患者和医务人员;病友志愿者自主探访新病友,以同路人身份鼓励新病友,并协助社工开展各类型社区活动,今年新发展病友志愿者人数25人;组织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岗外奉献,以团建的方法,发挥所长,借助“熟人”,激发医护技人员用行动诠释“白衣义工文化”,即热情是动力、奉献是信念、微笑是“招牌动作”,从问路、答询的简单服务到协助病人入病房和开展健康管理,均以赤热的感情去温暖那些痛苦的心;从发展医护人员子女切入,组织市民志愿者开展院前导诊、病区关爱、社区参与等服务。
(五)一品多牌:推动医务社工服务可信、可亲、口碑化
立足“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目标,以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医患和谐、优质服务、人文关爱为服务品质,大力建设三个服务品牌:一是医患援助品牌。针对医护人员需求,运营“晴朗天空——医护人员关爱”项目;针对慢病患者群体需求,运营“七彩阳光——长期病患服务”项目;针对失独家庭和育龄妇女需求,运营“幸福蒲公英”项目,更多的服务对象从中获益。二是“康复家园”品牌。驻龙岗区人民医院社工小组,运用“生理—心理—社会” 的新医学理念,开展身、心、灵全方位的关怀服务,全面照护广大肢体康复服务对象。三是职场标准化品牌。按照“科室病房”配备医务社工,规范服务计划、评估报告、各种套表、问卷范书等,统一员工行为规范、机构形象标识,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薪酬体系。(作者: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信息工作部副主任曾凯、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中心副主任卓美容)
(作者曾凯为社工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为社工中国网特邀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网站无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