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处于急速的社会转型期,已经进入了高风险社会。应对社会风险,既要借鉴新加坡经验,着眼于免除个人后顾之忧;又要借鉴香港经验,着眼于风险化解,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体系。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社会政策缺失、弱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基层社会信息上达政府决策部门的质效存在损伤。社工在一线服务社会,深耕社群,尊重人、重操守、有技术、讲民主,是政府沟通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先锋与工兵,在参与国家社会治理中日益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一、社工参与国家社会治理的现状
社工对包含社会风险在内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掌握了大量一线信息,能够听到群众的心里话,对政府治理的弊端又有着切身感受,可以说,具备了参与国家治理的基础条件,是有充分发言权的。实践中,社工对参与国家治理充满了期待,因为开展服务过程中时常困顿于可整合的有效资源匮乏,或者是不同部门的政策链接处处碰壁,或者是政策规定与实际状况不符,或者是政策空白无法使用资源。
但同时社工又对参与国家治理充满了无力感。一方面是本领恐慌,熟悉社工语言而不熟悉政策语言,不能够清晰掌握政策的来龙去脉,不完全掌握社工介入前已有的工作方式(模式),不知道政策建言从何切入、如何论证、如何聚焦,有的公文写作功底较弱;另一方面胆怯公权力机关,有的党政机关作风不佳,让社工吃闭门羹或“软钉子”。
二、社工参与国家社会治理的角色
社会治理主张平权参与、伙伴关系和平行服务,社工作为有知识、有专业、有组织的群众,纳入社会治理主体,角色独特。
一是充当社会治理的“晴雨表”。社工掌握批量的、科学的评估工具,可作为第三方,参与社会治理的预评估、中期评估和结果评估。通过评估,建立解决群众民生的治理导向,以政策惠及人群的效能感评价社会政策效果,形成“向下走”的社会服务大格局。二是充当政府治理社会的“前门卫士”。社工作为第三方,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特征,政府可放心委托社工承接社会风险评估、行政审批事前评估、法院量刑评估等事项,帮助政府把好政策制定关和修订关。三是充当“治理末端”的群众代言人。社工最了解服务对象的利益和诉求,代表他们向党政部门和社区法定基层政权组织发声,对党政工作做出工作评价,提出监督建议,力求“治理末端”的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上达党政决策部门。四是充当“治理末端”的政策问责者。社工作为社会治理的工程师,对政策得失应享有发言权,允许并鼓励社工问责党政部门,及时纠偏政策,及早采取补救措施。通过问责,督促政府把群众的评价当作改进工作的动力,减少当前政府各种内部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弊端。问责过程可以公开,也可以不公开。问责形式可以机构名义,也可以社工行业组织名义,还可以鼓励社工加入中共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政府咨询专家以及居民代表等参政议政专业团队。
三、社工参与国家社会治理的作为
从服务国家社会治理大局出发,亟待开发超级、千万级、百万级和群级4类16项社工技术,织密社会保护网。以受益人群的规模大小和服务性质,确定技术能级,形成人财物投入的导向,突出工作重点。通过划分技术能级,实现有限技术力量聚焦群众热盼、党政关心、社会关注的民生项目,促进社工机构更加专一特定群体的社工精准化服务,避免“百货”式接单、“万能”式服务;促进社工“一专多能”,而不是导向“样样精通”的虚幻式“全能博士”。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军队建设的“能力包”做法,集中分散各地、各机构多样化服务方案的智慧,固化服务范式,规范服务路径,实现功能导向的人才、训练、工作方案、物资器材的搭配组合,促进服务质量的均衡发展,便于向全国复制推广。
(一)开发“超级”社工技术。主要是自杀干预和受益群体超过1亿人的社工技术。据有关调查,全国每年自杀者在25万人以上(其中老年人10万名以上),200万人自杀未遂,170万名自杀者家属或亲友陷入痛苦煎熬。从挽救生命的角度,开发自杀干预技术至关重要。全国慢性病患者2.6亿人,其中慢性肾脏病患者1.2亿人,每年因慢性病死亡人数已经占到了因病死亡总数的85%以上。上海市一些医院正在推进“分病种”社工服务慢病工作专案,值得推广。当前依高危程度和经济负担程度,宜重点开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病、风湿、胃病等慢性疾病社工服务专案。
(二)开发“千万级”社工技术。主要是受益群体超过1000万人,不足1亿人的社工技术。据2010年资料,全国农村留守儿童6100万人,其中隔代教育的儿童2000万名;城市流动儿童3500万人,城市隔代教育儿童6000万名;根据“六普”数据,2010年全国城镇家庭户为20719万户,另据典型调查,城镇家庭家暴发生率34.7%,家暴受害者在7100万人以上;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达2404余万人;近年来全国受灾人口均在1000万人以上;据人口“六普”数据,全国60岁以上老人死亡1007万人,另据卫计委在2014年国新办发布会上称每年儿童死亡20万人,凸显临终关怀社工服务的重要性。综上述数据分析,我国亟待重点开发5项“千万级”社工技术:留守或流动儿童社工保护技术、反家暴社工技术、网络脱瘾社工技术、自然灾害社工救助技术和临终关怀社工技术。
(三)开发“百万级”社工技术。主要是受益群体超过100万人不足1000万人的社工技术。据相关资料推算,全国企业白领人数在7200万人以上,其中13%的白领约930万人,存在着严重的亚健康问题,需要纾缓或治疗;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700万名,亟需就业指导;全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人350万人,5年存活率约10%,推算全国癌症病人约500万人;全国残疾儿童500万人,需要全人照护;全国流浪人数200万人,需要跟进外展社工服务; 全国累计发现吸毒人员210万人(根据《2013年中国禁毒报告》推算)。综上述数据分析,我国亟待重点开发五项“百万级”社工技术:幸福白领(企业)社工干预技术、大学生就业指导社工介入技术、癌症病人社工照护技术、助残社工技术(儿童)、外展社工服务和禁毒社工技术。
(四)开发“维稳级”社工技术。针对人民调解、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行为矫治、法院量刑评估、双拥爱国固边等具有维稳特征的特定社群,量身定做的社工服务技术。其中针对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行为开展社工服务,在当下工读学校学位严重供不应求情况下,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四、社工参与国家社会治理的保障
为了从制度上保障社工参与国家社会治理的权利,及早启动和完善社工评估、建言公共政策的机制非常必要。大体上,建立5个常态工作机制。一是开设社会政策制定课程,组织定期培训;二是开设公文强化训练班,加快熟悉政策语言,提升公文写作水平;三是建立政策调研机制,自主或协助政府部门开展针对性课题调研,提升政策研究水平;四是编写政策建言专报和政策舆情周报,定期或不定期向党政部门反映群众诉求,上达基层信息,探讨政策调适动向;五是纳入立法或政策咨询程序,吸纳社工作为立法或政策咨询者,参加相关讨论、辩论议程。(作者为社工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为社工中国网特邀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网站无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