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9个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15年社工专业人才总量达到50万人,到2020年达到145万人。宏大的社工队伍不仅仅是规模大,重要的是高质量支撑的大规模。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尽管还没有成型或成熟,但不妨碍对行业发展方向的研判。
一、社工将成为继教师、医生和律师之后最令人尊敬的“天使”职业之一。
目前,社会建设领域最令人尊敬的职业是教师、医生和律师,之所以受尊重是因为“天使般”的职业特质。教师是“知识天使”,主责教书授业育人(根据《教师法》,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医生是“白衣天使”,主责防治救保健康(根据《医师法》,医生的职责是防病治病、救死护伤和保护人民健康);律师是“公民天使”,主责“三维护、三护权”(根据《律师法》,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保护劳动者(人权)、劳动资料(物权)和劳动技能(知识产权))。社工虽然是新兴职业,但是随着社会建设的日益深入和民生改善,社会公众将充分认识到社工“助人天使”的职业特质,信服其促进“微观社会和谐”的职责定位。西方社工成熟定型的发展历史表明,社会公众信服社工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医生”,是领取薪酬的“义工”,是解决公民小事的“能手”,是社区居民离不开的贴心“小棉袄”。香港地区更将社工作用提升到保持经济发达、长期繁荣的四个密码之一(另三个密码分别是自由竞争、廉政公署、公务员制度)。这些境外社工发展的规律性表述,无不聚焦微观社会,彰显社工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同样适用于大陆地区。
二、因应成套和关键技术需求,社工服务呈现产权化趋势。
社工服务是知识型服务业,受产权化的知识经济规律支配。不论是成套技术还是关键技术,均是劳动技能的核心,均具有知识产权的特征。在民间化的运行环境中,社工服务呈竞争态势,竞争日趋充分和激烈。伴随竞争而来的侵权行为正在上演,如数据剽窃、方案克隆、技术抄袭、标识复制、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等等,但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难以维护自身权益。据调查,社工机构和专业社工迫切需要保护的知识产权达9种之多,分别是商标权、商号权、版权、著作权、软体权、外观设计权、技术诀窍权、发明权(道具等)、实用新型权等。为促进社工服务有序竞争,推动劳动技能产权化发展,建立和催生社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服务体系十分必要和急需。
三、因应执业支持体系需求,催生社工机构专一化、多元化发展。
目前,内地民办社工机构因财力所限,又不善于对接基金会,财力主要来自政府补助,通俗地说是“食物来源单一”。这将滋生两个问题:一是以“标”定服务。只要政府开标,机构顾不上实际运行资产与能力,几乎无例外地参与政府招标,造成机构多领域服务,形成“百货店”形态。事实上超越了机构财力、督导、培训、管理等力量的负荷,容易造成服务质素下降,对大多数的中小微型社工机构是不可持续的。当民间竞争比较充分的时候,目前“百货店”形态的社工机构必将缩减服务领域,专注特定领域发展,改办“专卖店”、“精品店”,这将成为日后行业发展的主流。二是形成对政府的依赖,甚至附庸。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社工服务的供给者不仅仅是政府,企业、基金会、行业协会、居民家庭都可以是“买方”,“食物是多样化的”。社工机构扎根于民间,不仅仅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而且宜外移视野,逐步扩大对接企业、白领和特殊家庭需求的能力,不断增强和积累公民、城市的社会资本。内地社工机构还应不断增强承接党建、工建、妇建和团建的能力,为执政党服务。
四、因应海量服务需求,监管呈现电子化趋势。
由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刚刚起步,政府评估手段不够精细,给服务量造假钻了空子,容易造成政府协议内容的虚假落实。对设立编制内社工的事业单位,苦于工作量难以衡量影响了绩效工资的发放。企业购买社工服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为实现社工服务量实时上传和留痕管理,也为了适应未来社工服务几何级增长的海量发展态势,加快开发电子社工信息化系统势在必行。既能从源头上有效预防造假,又能相对科学地考核工作实绩,还能将海量服务纳入有效监管。
五、因应中国化需求,社工服务领域将形成“中国学派”和“中国解法”。
社工是舶来品,其理论和实践经验主要源于西方国家(地区)。近几年,广大基层社工紧密结合本土国情,大力推进中国化改造,敢于创造无国际经验可循的社工新领域,在理论上积极探索“中国学派”,在实践中积极创造“中国解法”。一是党建社工,丰富党服务群众的方法与形式;二是基层自治社工,为居(村)委会直接选举、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注入社工元素,搭建了社工桥梁,提升了社区居民服务管理水平;三是工会社工,积极扮演“既是帮助者又是制约者”的角色,为党建带工建和增强工会行动能力,日益发挥独立于工会和职工之外的第三方平衡与黏合作用;四是医务社工,针对中国特色的医患纠纷、工伤赔付难,大处方病、康复医疗滞后和综合医院过度服务等特定时期现象,开发了人本型医患沟通、媒体型资源整合、并进型服务等有效服务技术;五是监所社工,立足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的实际,从监管文化、犯罪亚文化、社区综治文化的交织点切入,适当调试了西方社工技术的侧重点与服务细节,改进了相关服务工具;六是城镇房屋拆迁社工,创新了中国式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工小组和个案工作方案,着力在“意见领袖”和“临场谈判”两个老大难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探索了风评机制;七是全科社工,借鉴“全科医生”的思路,分别在社区服务和专线热线岗位上,尝试性开发“首问负责、一口承接、分口转介、社工引领、人才通贯”的全科服务机制以及“社会杂家、专业行家、资源E家”的全科社工胜任力模型。
六、服务质量呈现标准化趋势。
群众期待社工服务实现均等化,不因不同社工提供服务而改变基本的服务质量,不因区域时间的转换而改变基本的服务质量。为确保基本的服务质量,不受人时空三者变换的影响,必须加快构建标准化社工服务体系,作为看得见的质量“尺子”,作为服务异常情况的“显示剂”,作为新社工的“入门指南”,作为先行者的立法基础和后来者的标杆。(作者为社工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为社工中国网特邀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网站无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