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论社工:“智慧社工”大数据平台的基本框架

曾凯   2014-08-05
0

原题:“智慧社工”大数据工作平台的基本框架

组建“智慧社工”大数据工作平台,由5个子系统构成,以机器智能促进人脑智能,减少社工文书工作量,降低政府监管难度。

1.构建“专业社工移动办公系统”。整合社工法规政策、社会公共资源、社工优秀服务案例、社工论文、社工经验交流材料,引入“知网”技术,实现多字段、全方位、无障碍、自助式、开放型的灵巧索引功能,实现政策库、公共资源链接库、案例库、论文库、经验库“五库合一”,并依托IT系统移动化服务和移动数据通信服务技术,实现快速接入和全终端覆盖,做到随时、随地、随手使用。

2.构建“社会服务智能订单系统”。用户(单位或个人)依自身喜好,提出任务清单,由系统自动生成可选服务套餐,经用户确认后交由数据库后台支持人员,组织专业力量完成,实现服务“智能定制”。政府可根据该系统分析报告,决定政府采购清单。

3.构建“专业社工智能监管系统”。从“受益人视角”建立社工成果考核指标,把咨询、探访、个案、小组、社区工作量降格为二级指标,由系统实时、自动提取咨询、个案、小组和社区等工作量,并在绩效指针受控下由系统自动识别有效工作量,避免人为造假,淡化主观色彩。

4.探索建立“专业社工远程会诊系统”。集成当地一线社工、国内知名社工、港台社工专家的智慧,实现专家、社工、案主异地“面对面”会诊,量身定做科学可行的社工方案,让优秀社工以专家身份提供服务,创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社工创业大协作平台。

5.构建“百姓社工”社区服务信息系统。推广上海市“智慧社工”系统,让社工发挥政策资源链接者的作用,让社工形象从“空中”走进千家万户。社区居民只要输入个人基本情况信息,系统将自动提供所能享受政策的清单,明明白白一次性告知每项政策待遇的受理条件和申请材料。如果居民要进一步了解办理程序、时限和收费标准、咨询电话,可当场向服务员或自行取走“政策告知单”。

(作者为社工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为社工中国网特邀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网站无关。

曾凯

1996年至今,长期在民政部门工作,具有县级、地级、省级和民政部工作的履历。2006年参与国务院第十二次民政会议主报告和全国“十二五”民政规划起草工作。在长期的摸索中上,积累了大量的民政工作经验,已发表15万字的学术成果,先后参与部级课题3个,6次荣获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或三等奖。在国内第一次提出“社会户口”概念。现任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改革办主任和社工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