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论社工:定位“四区”服务 统合行业发展

曾凯   2014-08-04
0

原题:定位“四区”服务  统合社工行业发展

政府转移职能让渡公共空间,并支持社会组织弥补“政府失灵”,放手民间力量自行成长。这是社工发展民间化运作的内涵,有利于发挥民间社工机构的灵活性、敏捷性和个性化优长;但是不能够各行其是地发展,避难就易地发展、任由机构偏好地发展,必须有统有分,大力加强行业统合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各家机构所长,形成接力服务的行业发展链条。通过组建“应急区”、“转介区”、“孵化区”和“高端区”,发挥杠杆作用,合成行业发展力量,提升行业知名度与美誉度。

一、组建城市(县域)社工“应急区”,促进社工服务全域提升。

开展应急社工贯通行动,建立融入城市(县域)的社工应急子体系,在总体应急体系中设立社工运转平台,实现人、财、物公转与自转的有机结合,包括实时共享共用服务信息数据、应急通讯、应急物资以及预警监测系统、公共危机咨询平台、应急预案等。开展应急社工编组行动,跨机构、跨系统、跨区域整合救灾驰援、自杀干预、网瘾戒除、毒瘾缓解、医疗止纷、校园防暴、息访息诉、城市拆迁对话等社工应急人才,采取小型化、机动化、模块化编组,实行扁平指挥、演练合成、实战提升,建在平时,用在急时。开展应急社工保障行动,政府设立社工应急人才库,委托行业协会开发社工应急联动信息综合管理与物资调度系统,安排应急社工培训、演练、装备、行动和社工机构咨询、评估、科研实验等经费。

二、组建城市(县域)社工服务“转介区”(“社工110”),促进社工服务连片提升。

为克服单一社工机构、单一服务领域社工、单一城市(县域)社工力量难以满足当地社会需求的实际问题,迫切需要建设城市(县域)社会工作转介区。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五难”问题,即社会问题中的“疑难杂症”承接主体确定难,不“对口”的社会问题承接主体确定难,居民、家庭或企业的上门诉求应接难,专业社工承接非社工业务的剥离难和社工机构发展的参谋顾问匹配难。建设该中心的基本思路是:发展区级以上的社工督导团和顾问团,明晰一对一转介流程、熟带新转介流程、一拆多转介流程、大协作转介流程、一对多转介流程和剥离式转介流程,开发前台、中台和后台“三台衔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呼叫中心平台(热线)、社工服务大厅和非社工专业事务剥离平台,建立健全智能化界面、科学化流程、专业化支撑、模块化管理、精细化作业和标准化覆盖的运行机制,全面建设社工服务“110”。

三、扶持培育社工“孵化区”,促进社工服务加速提升。

坚持质量立业,既要大力培育社工组织,涵盖独立法人和内设机构;又要加快开发社工项目,涵盖社会组织不愿意承担和单个社会组织难以承担的项目,共同组成社工孵化器,促成社工的人才富集局面和服务倍增效应。孵化器组建后主要提供个性化辅导培训、项目申报、项目策划、活动举办、财务托管、聚合公益以及注册协助等活动。政府予以免费提供一定面积的场所,减免水电通讯等费用,并视情采取资助性购买服务或追加一次性补助、专项培训补助等扶持办法。开展综合孵化器培育行动,在区级以上行政区域设立孵化各类社会组织和常用服务项目等“百货店”形态的综合孵化器,涵盖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残疾服务、医患关系服务、劳动关系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多个领域,鼓励专业孵化器入驻。开展专业孵化器培育行动,以政府急需、社会急求、群众急盼为前提,重点是危险系数较高、成本较大、见效时间较长、容易触发连锁需求、须快速应急反应等社会组织不愿意承担以及单个社会组织难以承担的社会项目或专门社工组织。开展社区孵化器培育行动,在街道层面着力培育草根型社会组织,在孵化中培育、观察、过滤社会组织,酌情予以登记或备案或劝退或取缔。

四、建设社工高端服务区,促进社工服务跨越式提升。

社工高端服务区的主要任务是:(1)批量培育以优秀社工个人名字或自选字号命名的社工工作室,鼓励申报知识产权,对获得知识产权的工作团队予以财政资金奖励或者贴息贷款,及早启动社工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程,创建社工创业知识产权平台。(2)以优秀社工领衔,组建社工统筹与引领的跨专业合作的贯通式社会服务专业团队,创建社工创业声誉平台。(3)探索建立社工实验室,模拟社会问题的发生机理,找出病理,针对性开展实验,提出解决方案,并配套建立专项实验经费,创建社工创业前沿平台。(4)探索建立“专业社工远程会诊系统”,集成当地一线社工、国内知名社工、港台社工专家的智慧,实现专家、社工、案主异地“面对面”会诊,量身定做科学可行的社工方案,让优秀社工以专家身份提供服务,创建社工创业大协作平台。(5)以社工机构为单元,着眼区域统筹配置,基于同城协作机制,运用府际合作平台,多层融合应急与常态、专科与全科、督导与一线等功能,建立源于机构可复制、可组合、可叠加、可转移的技术库,实现网络上线服务,逐渐形成信息化支撑的接口多型、速流需方、储备于机构、必备于社会的社工技术体系,创建社工公共技术平台。(6)先行先试社工品牌认定规则,研究设立品牌服务指标体系,依托民间力量建立品牌服务调查体系,适时推动品牌评优工作,逐渐形成名牌认证制度,创建社工品牌认证平台。 

(作者为社工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为社工中国网特邀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网站无关。

 

曾凯

1996年至今,长期在民政部门工作,具有县级、地级、省级和民政部工作的履历。2006年参与国务院第十二次民政会议主报告和全国“十二五”民政规划起草工作。在长期的摸索中上,积累了大量的民政工作经验,已发表15万字的学术成果,先后参与部级课题3个,6次荣获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或三等奖。在国内第一次提出“社会户口”概念。现任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改革办主任和社工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