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论社工:浅论企业社工服务的五种工作模式

曾凯   2014-08-01
0

1.创新“党群工作+社会工作”模式

企业社工服务紧紧围绕党和群团组织的中心工作,借助党群组织的行政、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融合专业理念与手法设计服务活动,开展后期跟进、评估服务成效。

2.创新“人民调解+企业社工”模式

发挥社会工作尊重、接纳、中立与专业的职业优长,促进“速调”;发挥社会工作修复社会关系的预防功能,促进“调小”;发挥社会工作者“好人气”优势,促进“调息”。

3.创新“社工+义工+政工+N”模式

“社工引领义工”形成解决社会问题、恢复社会功能、修复社会关系的骨干力量和基础力量;社工与政工相互借鉴和对接彼此优势,在关爱个体、小组工作、评估方法、营造舆论等节点上共进共为;在特定领域、特定事件和应急时段,由社工和政工统领妇工、青工、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健康咨询师、健康指导师、营养师和专业应急队伍等社会工作人才群N的力量,合力共建与应急。

4.创新“企业社工+心理咨询”模式

社工运用专业技巧和工作手法,开展个案、小组、社区等活动,及早发现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员工。若经社工“全科式”层面服务仍无法恢复者,则转介给常驻心理学教授、专家以及从企业中招募的义务心理辅导师。由其为员工提供深层次的情绪、认知等方面的治疗服务。基地与心理咨询行业协会联合,为企业、社区中的劳务工提供身心健康、职业心理健康、女性健康与情绪管理等专题讲座服务。

5.创新“常规+时事”服务模式

基地将企业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设置为常规服务,目前设置了7个常规版块:励志电影观赏会、员工广场舞、入职员工座谈会、入户探访、女性手工坊、员工子女四点半学堂、周末学习班;并将政府和企业的阶段需求纳入时事服务,开展应景活动。

(作者为社工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为社工中国网特邀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网站无关。

曾凯

1996年至今,长期在民政部门工作,具有县级、地级、省级和民政部工作的履历。2006年参与国务院第十二次民政会议主报告和全国“十二五”民政规划起草工作。在长期的摸索中上,积累了大量的民政工作经验,已发表15万字的学术成果,先后参与部级课题3个,6次荣获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或三等奖。在国内第一次提出“社会户口”概念。现任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改革办主任和社工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