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论社工:建立需求导向的“四答”型企业社工服务体系

曾凯   2014-08-01
0

我国大陆地区引入企业社工,具有后发优势。作为后来者,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实施“全方位支持”的员工咨询服务,开启员工思想引导作业面;又要兼顾从零开始的基本国情,促进员工福利改善和个人问题的解决,同步开启企业“软实力”建设作业面。合成两个作业面,实际上是解决企业社工发展的视野问题,解决实务发展的广度问题。深耕作业面,紧扣应答技术、应答情暖生活、应答职场需求、应答企业发展良策和公共政策的“四答”特点,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企业社工服务体系。

一、企业社工需求趋势

新时期社会需求的关注点不仅存在于生活世界,而且更多地转向工作世界,在工作世界和生活世界交叉的企业社区也备受关注。随着全球企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日趋活跃和规范;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农民工市民化需求呈刚性,对企业社区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带动企业转型,由此衍生了特殊群体、复杂的劳资关系、多样的职业需求和庞杂的心理疏导;随着企业民主的深入发展,员工的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出现了新形势、新变化,企业社工带来新思维、新生活、新办法,发挥作用的潜力和现实空间巨大;这些发展趋势激增了企业社工需求,极大拓宽和掘进了企业社工的发展领域。

二、建立“四答”型企业社工服务体系

以需求为导向,把工作视野转换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全面、准确应答社会需求,逐步建立答技、答暖、答需为为主,答政为辅的企业社工服务体系,可概括为“五个建立、一个提升”。

(一)建立员工能力提升的平台

以“答技”为服务原点,把提高员工团结意识和权利意识作为出发点,着重提升员工的岗位技能适应、企业组织适应、社会心理适应、人际交往、抗压抗逆、文化娱乐等能力。

(二)建立员工之间的沟通互助网络体系

以“答暖”为服务原点,企业社工组织研讨班、培训班、工人小组、家庭小组、兴趣团体、文艺社团、联谊会等,发挥员工优势,帮助改善家庭关系、促进子女成长、舒缓心理问题,化解员工后顾之忧等等。企业社工介入企业非正式组织,建立关系,增强沟通,寻求合作,开展培训,赢得支持。

(三)建立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

以“答需”为服务原点,既反映员工的心声(劳方需求),让企业管理层掌握;又耐心讲解企业管理举措(资方需求),让员工理解和支持;社工居间活动,协调劳资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向心力。满足企业发展之需和员工发展之需,在本质上不矛盾,双方“共赢”。但在具体操作中有时表现为一得一失,甚至只失不得。社工服务持中立、平等立场,从企业员工优势视角切入,以第三方身份,充当无形的“砝码”,加在天平上劳方那一端,提醒决策民主,有意识区分企业财产与个人财产的界线,适当妥协资方,有利于打破企业资方独大,特别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老板文化”。

(四)建立员工人生发展支援——资源体系

以“答技”、 “答暖”、“答需”三答合一为服务原点,企业社工履职四个角色,一是充当企业员工的良师益友,帮助员工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环境,设计多重职业路线,建言个人升迁路径,提供咨询帮助;二是充当员工精神性福利的使者,提供情绪管理、心理援助服务,提供形式多样的康乐性活动平台,提供旨在增进职业安全感的专业知识讲座、成长小组等发展性平台;三是充当员工8小时外生活的守护者,对沾染酗酒、网瘾、嗜烟、赌博、嫖娼等不良行为的企业员工,进行道德培训、法律培训、心理测试和行为矫正;四是充当工伤员工的经纪人,协助工人适应医院环境,向工人提供工伤鉴定、保险理赔等法律知识,疏导个人负面情绪,提供工人家属照料技巧培训。

(五)建立政府与企业关系的专责体系

以“答政”为服务原点,社工倡导政府积极推进的工资集体谈判、工会组建、帮困职工等专项工作,核查企业落实国家劳动法规政策的情况,向政府发出使用童工、未交少交拖欠社保、不规范用工合同等预警信息、反馈信息及政策建议。

(六)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以“答需”为服务原点,评估企业员工需求,提出员工人性化管理建议,如缩短工时、降低劳动强度、改善人际关系等等,促进企业建立一套预防和解决员工问题的制度,从而让员工感受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爱心留人的浓厚氛围,大大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作者为社工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为社工中国网特邀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网站无关。

曾凯

1996年至今,长期在民政部门工作,具有县级、地级、省级和民政部工作的履历。2006年参与国务院第十二次民政会议主报告和全国“十二五”民政规划起草工作。在长期的摸索中上,积累了大量的民政工作经验,已发表15万字的学术成果,先后参与部级课题3个,6次荣获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或三等奖。在国内第一次提出“社会户口”概念。现任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改革办主任和社工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