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论社工:20项基本行动构建社工人才建设微观体系

曾凯   2014-07-28
0

社工服务是智力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含量要求高,对能力考核要求严,对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精。按照价值引领、技能拓宽、团队拔尖,连锁发展、精细服务的原则,结合行业特点,以机构为视角,实施20项基本行动,全面构建社工人才建设微观体系。

一、履行社会责任工程方面,实施4项行动。

开展员工价值观教育行动,树立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开展员工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引导员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辱、明是非,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员工安全保护行动,创造良好的安全宣传教育氛围,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参加机构所在地扶贫帮困、帮老助残、便民服务等各类社区服务活动,积极参与文明礼仪、扶危救困、应急救援等社会志愿活动。开展环保行动,主动参与单位外或服务单位外环境整治,创建无烟单位,健全卫生防疫机制,实现垃圾减量分类。

二、培育诚信基因方面,实施3项行动

开展诚信建档行动,结合评价体系、监督检查情况和违法处理情况,社工机构为专业社工和分支机构分别建立一本诚信档案,将机构诚信档案与运行资质、业务竞标资质有机结合,建立社工行业“诚信榜”和“黑名单”库,并将社工机构信用信息建设体系作为一个子系统纳入区域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监管共享。开展培育诚信文化行动,引导社工机构按照已确立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使命处理各类问题,积极营造诚信、正直、开拓创新、学习、勇于承担责任、相互尊重、公平竞争、机会均等、明确承诺与快速反馈的组织文化。开展学法守法标兵行动,对于合法运行、群众满意度高的社工机构,从政策上予以倾斜照顾,帮助其发展壮大,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违法次数多、群众意见大的社工机构,要限制其从业,并纳入重点监督对象,建立诚信奖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三、夯实质量根基方面,实施4项行动

开展服务标准化行动,以“钻一业”为内核、“适度通”为多元,要求岗位(项目)社工应精通一个岗位(项目)、熟练一个岗位(项目)、熟悉一个岗位(项目),全面建设标准型社工人才。开展服务日常化行动,向日常生活积累创造的热情,把日常生活作为观察专业社工技巧的素材,把日常生活作为自我展现专业社工技巧的平台,把日常生活作为反思中提升专业社工技巧的平台,在全员中普及提高,把握“一天社工、一辈子社工”的精髓。开展服务对象充权评估行动,关注老弱病残幼的服务对象,认真记录他们的意见,不放过少数人的意见,从中发现容易被忽略的事实和视角,向充权评估开发创造的引擎。开展服务揭榜活动,向难题挖掘创造的活力,将一线服务现场、课题研究和标书制作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向全机构公布,鼓励员工勇于揭榜,机构予以奖励。通过四个行动,始终确保技术在激情碰撞中诞生和升华,使得质量管理处于稳定优质状态。

四、建立能力导向方面,实施3项行动。

开展员工手册落地行动,以“傻瓜都能学好”为尺度,把员工手册作为能力席位书的载体,统一工作语言,统一思维结构,并细化编制企业社工、社区服务等不同主题的分册。开展能力席位挂钩考核体系行动,将能力席位嵌入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平衡记分卡(BSC)等考核体系中,形成考核席位的制度。开展资源配送能力席位行动,机构充分放权,鼓励下级调动上级的资源,让中层领导获得人事权和财权,让一线社工获得资源,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调动资源满足案主、客户的需要,让“能力席位”新理念真正进脑入心。通过创新能力席位制度,赋予每个岗位能力席位的新内涵,把能力席位标准作为社工能力建设的指向标,从而形成业绩导向和创新导向。

五、人才基础培养方面,实施3项行动

开展“三个一”行动,即一册职业规划导航书、一项员工福利规划和一套考核指标体系,引凤纳贤,拓展专业发展空间。开展充电行动,充实“课程构成”,做实“岗位群”或“项目群”工作概念,分别设计通用套餐和特色套餐,实现多岗或多项目督导技术迁移;充实“实训构成”。做实主体教育观工作概念,改革培训机制,把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社会实践等充分结合,推行研究式教学、实战模拟、角色扮演、主题讨论、讲座研讨、境外教学、学员讲坛等实效新样式;充实“师资构成”,整合人力资源战略,实现内部师资和外部师资双拓展。开展蓄水池行动,向技术储备激发创造的元素,遴选视野广、悟性高、业务精、文字表达能力强的业务骨干作为“通才”培养,要求他们不满足于机构现有社工领域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案、制度建设,开展“储备政策”、“储备项目”、“储备资源”研发,在做优“专卖店”的基础上,适度向“精品百货店”拓展。

六、培养业务骨干方面,实施3项行动。

开展人才通贯行动。鼓励在岗社工掌握1-3门新的技能,鼓励其它专业人才掌握社工技能,鼓励经验丰富、一技之长却无文凭、无专业资格证的技能型人才(如社区“和事佬”)纳入体系,合力组建专业社工引领的通贯式社会服务队伍。开展人才工作室创建行动,鼓励机构自行评聘本机构的首席社工师、专科社工师、星级社工、个人命名的工作室或个人工作法工作团队以及顾问、咨询师(为未取得社工专业职称但有特殊贡献的骨干量身定做)等人才称号并建立称号工作津贴,鼓励员工勇当项目(领域)带头人,申报政府和机构设立的课题,促其成为业内小专家,真正落实“每一位员工都是人才”的开放式理念。开展人才竞合行动。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搭建员工向上流动的平台,形成“人人能创新、事事能创新、处处能创新”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社工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为社工中国网特邀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网站无关。

曾凯

1996年至今,长期在民政部门工作,具有县级、地级、省级和民政部工作的履历。2006年参与国务院第十二次民政会议主报告和全国“十二五”民政规划起草工作。在长期的摸索中上,积累了大量的民政工作经验,已发表15万字的学术成果,先后参与部级课题3个,6次荣获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或三等奖。在国内第一次提出“社会户口”概念。现任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改革办主任和社工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