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做实六个工作概念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继续教育体系
以“人才母机”为基本定位,紧扣课程开发基础环节、培训机制首要环节、师资培养关键环节三要素,把实际锻炼纳入继续教育范畴,实行能力培养、学历培养、经历培养为内容的社工职业生涯导航,拓展国际合作,做实六个工作概念,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继续教育体系。
一、建设活套餐特点的课程体系
做实“岗位群”或“项目群”工作概念,实现多岗、多项目迁移。为了提高在职者的多岗迁移或者多项目迁移能力,大力培养学员职业能力,帮助在职者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着力进行专业科目和个人选修科目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分为两大系列,一是通用套餐,包括新社工上岗资格培训、在职者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社会工作者晋级培训、社会工作示范岗人员培训;二是特色套餐,包括明星社工培训、社会工作特色工作室选拔培训、领军社工法人培训、社工孵化机构培训、社工新兴领域培训和社工敏感领域培训。通用套餐结构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按照模块化设计,根据教学目的不同,灵活编组,形成三个版本,一是按照岗位设计,二是按照项目设计,三是按照上海研发的职业序列(备注:即一线服务、临床治疗、督导评估、机构管理、行政监管、政策研究6个职业系列)设计。个人选修课程为三门,即“信访社工教程”、“心理咨询教程”、“社工热线教程”。这三门课程适用性广,为学员日后多岗位锻炼、AB岗适应和应急上岗储备知识。
二、建设催化剂特点的培训体系
做实主体教育观工作概念,以“催化”培训对象知识向能力转化为主线,确保“实战”中培训。把握“能力导向”是社工继续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学为主,以服务社会、服务学员为主线,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改革培训机制,把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社会实践等充分结合,推行四项改革。一是培训重心实行“火线练兵”改革,着眼社工人才汲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需要,实务培训为主,解决当下问题为主,经验交流为主,加大实战模拟、情景创设、主题讨论、研究式教学等“下水作业”式培训方法的分量,追求学员短期内达到思想启迪、知识拓展、方法优化和管理能力提升的预期目标。二是培训内容实行“你挑我送”改革,改变传统上统一划一的培训做法,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制定出适合成人特点的灵活可变的模块化的动态教学方案,增加专业课程的选择余地,并提供拓展训练、音乐训练、摄影训练等辅助内容。三是培训形式实行“多样互动”改革,改变“专家”讲、社工“听”的一言堂形式,采取案例分析、讲座研讨、境外教学、学员讲坛等新的培训方法,开辟“师生互动”、“案例交流”、“团体督导”等形式,借助现代媒体和课件设计技术,实行开放式讲座,激发“头脑风暴”,引导社工从“听众”走向“主角”,让学员在讨论与争辩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提高创新心理素质。四是培训时间实行“周末课堂”的超市化改革。开设“周末课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周末远程学习课堂”、“周末热点问题论坛”等多种形式,做好社工日常教育培训,使之成为广大社工更新知识的“首选基地”。
三、建设双拓展特点的师资体系
做实“造峰工程”和“蓄水工程”工作概念,整合人力资源战略,建设“师资信息库”,办好“培训基地”,实现内部师资和外部师资双拓展。“师资信息库”通过外联一批和内聚一批合力建设,荟萃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先进模范等。所谓“造峰工程”是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引进和培养适应本地区社工发展需要,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在同行业处于领先位置的优秀人才群体,培养社工导师或者社工疑难杂症治疗专家。所谓“蓄水工程”是指加强对督导队伍、优秀社工等内部师资的培养,加快引进海内外社工教授、专家等外部师资开展内地学术讲座或学术巡讲,组建社工实验室,帮助内地培养充足的内部师资。
四、建设大教育特点的对接岗位就业指导体系
做实“首岗适应”概念,推广三个模式,适用在职社工学历教育环节。所谓首岗适应的人才培养即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达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效果。一是推广成都模式。即VPE,是以社区志愿服务(Volunteerservice)-顶岗实习、就业见习(Practice)-创业就业(Em-ployment)整合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人才成长、培养和“产销衔接”新模式。二是推广“三明治”模式,即“实践——学习——再实践”;三是推广订单培训模式,即委托培训,定向就业。
五、建设“三导航”特点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做实“可持续发展”概念,科学导航社工职业生涯。所谓可持续发展即是社工的生涯发展。把继续教育作为社工职业生涯的重要环节,通过职业“充电”,将一个职业岗位的就业转变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就继续教育而言,开展社工职业生涯导航,从三个环节入手:一是能力培养环节,把握入门培训质量,开展社工督导培训,建立日常性的论坛机制;二是学力培养环节,开展业务培训、学历培训、海外培训;三是经历培养环节,把实际锻炼纳入继续教育范畴,推动社工督导到高校或科研机构兼职任教、授课,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教授、专家到社工一线挂职,推动本地区社工机构互派社工、相互结对共赢,推动先行地区社工或社工机构对口支援,实现“行为训练”向“行为训练+实际锻炼”并重转变。
六、建设大合作特点的教育开放体系
做实“国际合作”的工作概念,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化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探索高水平的海内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国家紧缺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海内外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完善跨境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作者为社工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为社工中国网特邀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网站无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